热趣阁

第4章 工作笔记

邪灵一把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热趣阁req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约真的是应了胡老瞎这句话,顿时勾起了我的邪念,让我想起了一个东西。那是我爷爷,留下的一本工作笔记。

不知道的人可能觉得奇怪,你爷爷那一辈的人,不是进工厂就是当知青,还能有什么工作笔记?笔记上写什么?写今天放了几头牛,昨天挖了几亩地?

当然不是。

我爷爷这本工作笔记,大有来头,这笔记上的工作,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一项,能让人一夜暴富的工作。

我们陈家除了我这一辈经商以外,往上数八辈儿,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我爷爷那一辈,曾经出了岔子,苗长歪了。

我爷爷叫陈思远,我们陈家很穷,爷爷小时候主要是给地主放牛,别看我爷爷给人放牛勤勤恳恳,但很不受待见,因为他特别容易生病。

什么病?

滑骨病!

这名称够稀罕的,大多数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但这是过去的叫法,现在医学上,叫做‘先天性软组织发育不良’,我爷爷浑身上下的关节,特别容易脱落,脱落也不会特别疼,再推回去就行了,据说他有一次正和地主家的其它长工一起吃饭,吃着吃着下巴就掉了,他急的赶紧往回推,但等他把下巴推好了,桌子上早连半个粗康窝头都没了。

由于我爷爷这个怪病,因此很不受人待见,但有一回,家里来了个背着大包的金客,也就是过去在河里淘金的人,他听说我爷爷的病后,忽然道:“这病我有办法治,不过是我家祖传的方子,不能给外人知道,如果想治病,不如这样,你给我当个学徒,以后跟我去山里淘金,一边淘金,一边治病。”

我爷爷的父母一听,大喜过望,他们两口子一共生了四女三男,这在过去,家家户户都是这么能生的,家里早就揭不开锅了,如今能把小儿子带走,既可以给他口饱饭吃,还能治好病,更能学一门淘金的手艺,这么好的事上哪儿去找,当即就安排我爷爷跟那个金客走了。

走时儿哭娘泪自然不必说,我爷爷跟那金客,也就是他的师父进了深山,这才知道,这人哪里是什么淘金客,分明是个挖坟盗墓的!

我爷爷吓的大哭不肯干活,那盗墓贼揪着他的衣领,指着眼前狐狸洞一样的盗洞口,说道:“小子,要不是看你天生滑骨,我会带上你?乖乖听话,以后当了我徒弟,吃香喝辣,少不了你的。”

原来,因为不远处就是砖厂,所以这人将盗洞打的特别小,特别隐秘,正常人是钻不过去的,只有练过缩骨功的盗墓贼才能进去,这人练过缩骨功,进去那是没问题,但这是个大墓,光一个人不行,还得找个帮手,而我爷爷天生的滑骨,将关节一推,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气球,能钻小洞,跟缩骨功的原理差不多,刚好可以成为帮手。

我爷爷那时才十三岁,那盗墓贼凶横,他不敢违抗,只能听命依从,余下的几年,跟着那盗墓贼走南闯北,掘了不少的墓,直到有一次,我爷爷在墓室里中了机关,腿瘸了,那人这才放过我爷爷,也因此,我爷爷学了一身盗墓的本事。

这本工作笔记,便记载了我爷爷那些年的盗墓经历,以及盗墓经验和各种讲究。

算起来,胡老瞎和我爷爷还是同行,如果不是遇到他这个挨千刀的盗墓贼,我也不会想起爷爷的这本工作笔记来。

爷爷是个心善的人,而且又敬畏鬼神,被盗墓贼放了之后,就再也没干过这些勾当,重新回家种地了,直到后来,因为我,爷爷不得不重操旧业。

这一直是我不愿意回忆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我记忆中比较痛苦的一件事。

我爷爷一直说这是报应,因为他挖人家祖坟太多,所以报应来了。

我爷爷后来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也就是我爸,按理说我爷爷是个好人,教出来的儿子,也不该差到哪儿去,但我爸真不是个东西,是个酒鬼。

他从来不干农活,整天在村里晃荡,做些偷鸡摸狗、调戏大姑娘的勾当,有一年,

把人家肚子搞大了,也就是我妈,被迫结了婚,生下我。

但我爸对这事很不满意,喝了酒就对我妈打骂,我妈没多久就扔下老公孩子跟人跑了,我爸又一次喝高了,踩滑摔死了,剩下我爷爷和我,两个人总得生活吧?

孩子总得念书吧?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新书推荐

诡异复苏末世降临木屋求生:我能洞悉市场行情灵异复苏的恐怖时代死亡游戏:美人她欺诈世界法医秦明:骨语密码一位探险者的自传阴间铺子我是诡异之主盗墓笔记之系统失灵误绑定了无邪黄泉中转站港片:卧底李光耀的成长史港综:正不胜邪我拿阳寿玩恶魔游戏,一发入魂!明侦探陆用诡异:外置大脑和人形兵器Backrooms后室探索笔记特战退伍,开启神探人生轮回手札九州民间志林正英,你管盘古叫僵尸?可恶,这个辅警异常的强捉鬼日记本体验必死角色我的阴婚老公是阎王鬼眼神瞳第一部狼孩铁蛋全球游戏,开局被重生女友逼婚盗墓:天官赐祸我在泯灭之地斩鬼祝由禁咒盗墓:仙墓养出永恒族双穿:死灵法师开局捕捉极品僵王灵异:我能强化万物重案六组之暗影之下九门后续盗墓:白月光病秧子但技能点满无限流之寻宝行动悬案大用:1追魂传盗墓:来自一位南派土夫子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