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趣阁

第二百一十章 意外

史可法听了朱万春的话,先是不置可否,接着便是哑然失笑。

便是周亮工也是在脸上显露出了不以为然之色,显然是感觉闵元启和眼前朱万春是过于自信,甚至到了狂妄无知的地步。

周亮工是希望闵元启能到盐城,安心的当他的标营游击将军,这样他有了军队,话语权也能增加,这是双赢之事。

闵元启有了盐城一县,养几千兵也不会太困难。

如果流寇南下,缓急之时不管是周亮工选择死守驻地,还是率部南逃,都会比现在从容许多,不至于过于狼狈。

这才是周亮工和周亮敏兄弟一定要保住闵元启的最真实的原因,否则光凭一个海边征剿斩首土匪的战功,倒是真的未必能叫周亮工这个淮扬道高看一眼。

这个时势,有人醉心于权斗,也有人在提前布局准备,并不全是懵懵懂懂的无知之辈。

其实就算是刘泽清也是如此,其部将劝他要小心防备,刘泽清本人的回答就是对弘光帝有拥立之功,享福应该的。

如果真有敌军大举南下之举,到时候率部过江南逃,择一大郡仍然不失富贵了局。

在很多人的看法中,流寇大举南下还是必然之事,清军未必能真的盘踞京师不走,大有可能在半年乃至一年内,裹挟北方的大量民壮,抢掠足够的钱粮人丁后还是会退出关外。

而闯军有百万之中,拥有大半河南小半河北整个山西和陕西,还有湖广一部份,实力仍然是天下至强。

南明虽然有更大的地盘和更好的财政基础,但人心浮动,主要是感觉李自成还是得天下之主,京师被东虏夺走只不过是小挫。

这种心理下才有南明君臣北上求和,希望东虏达成和议,要么退走,要么派兵与南明合作一起剿灭流寇。

也有人认为,东虏的介入会使北方更混乱,可能大明的乱局才刚刚开始。

就如唐末那样,从诸藩自立到唐朝真正灭亡有一百五六十年,就算有了黄巢之乱,大唐还苟延残喘了好几十年。

现在京师陷落,毅宗皇帝殉国,但李自成又被赶走,得京师的又是被人看不起的东虏小族蛮夷,这样大势更加混乱复杂,很有可能要乱上好几十年才会得出最后的结果。

在这个时候掌握一定的兵马,在乱世中不仅能保性命,还可以适时而动,获得更大的利益。

为自己计,也为子孙计,掌握兵马是此时最为合适的打算了。

因此周亮工也是对朱万春不太客气的道:“元启将军还是太想当然了,刘部大军虽然大半新军,但仍有两三千人的精锐在大军之中,且还有千余骑兵,这股力量已经非元启将军的部曲能够抗衡了,这些兵是经制之师,由山东镇南下而至淮安,对抗过东虏,打过闯逆,非普通兵马可比啊。”

史可法也是颔首点头,他的想法显然是和周亮工完全相同。

在朝臣们的眼中,四镇固然跋扈无礼,但实力也是不必多说。

刘良佐战功最弱,但也是配合左良玉和黄得功等人击败过闯军和献军,战功还是相当卓著。

高杰不多出,翻山鹞原本就是流寇中的悍匪。

刘泽清也是宿将,经历过多次大战。

这四镇将领和左良玉被南明视为定海神针不是没道理的,十几年的戎马生涯,屡战屡败,经过挫跌也打过胜仗,核心的军将都是悍将,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后来灭南明的大半降将,多半就是出身于这四镇和左部之中。

普通的二线部队,比如浙江到江南一带的总兵,还有湖广当地官兵,在力量和经验上都比较差,比如现在史可法放在扬州一带的总兵黄蜚,刘肇基等人,都算是二线或三线总兵,实力很弱,根本不被朝廷看重。

闵元启在史可法眼里怕是连二线总兵也不及,若不是其是云梯关的地头蛇,关系到淮安一带的防御,连现有的关注都不会有。

待周亮工说完,史可法也是接着道:“周道所言不错,朱赞画不妨回去明言,凡事都应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

朱万春几乎苦笑出声,他真的不知如何讲下去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热趣阁【requge.com】第一时间更新《谋明》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最狂上门女婿舔狗三年,只为开启军工系统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三国之从购买并州牧开始大汉:开局刺杀刘彻,求诛九族乱世种田日常我在三国逆转乾坤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谍海无名随母改嫁,我跟继父约法三章大宋小农民带着美女闯三国继兄不善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三国:从麦城称霸世界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无敌县令:从替哥哥入洞房开始那年,那雪,那个醉酒书生臭县令朕怀孕了(HP)Forgive诸葛重生:众将士,随亮北伐!开局贪成五亿县令,女帝求我多贪点?金玉满唐我只想算命,你却让我当国师穿成乖软夫郎的农家书生清末土司王我在异世界召唤大明风流三国:我刘备也是绝世武将造反我没兴趣,父皇别害怕三国风云:群雄争霸天下倒拔三国春枝缠我在水浒做奸商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让你当江湖大佬,你成了军阀?封地三年,百官跪求登基!全球沙化之我在异世攒功德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谍战风云录:大宋